西藏首富王俊民: 39岁豪赌, 3次破局, 5年火速上市, 今市值607亿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6:24 点击次数:159
西藏林芝的一家亏损药厂里,三个东北人签下一纸协议,谁也没料到这竟是百亿医药帝国的第一块基石。
2025年8月4日下午14:20分,海思科市值定格在607.33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掌舵人王俊民的名字,在这一天被刻进中国医药行业的里程碑。
这位57岁的辽宁汉子,以185亿身家跻身《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》第1506位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藏地药王”。
时间倒回18年前。2007年的西藏康欣药业正深陷亏损泥潭,账面赤字54.41万元,创始团队意兴阑珊。
39岁的王俊民却在此刻做出人生最大胆的决定——联手范秀莲、郑伟两位沈阳老乡,一举收购这家濒危企业。
当时没人能想到,这三位东北人会以西藏为跳板,用5年时间打造一家上市公司,更用16年缔造出市值超600亿的医药巨头。
NO.01
破釜沉舟,三剑客的藏地豪赌
王俊民的创业故事,始于一场对“铁饭碗”的决绝告别。
1968年出生于沈阳的他,从沈阳药科大学毕业后,端上了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的“金饭碗”,担任销售经理。
在那里,他遇到了同样放弃国企工作的范秀莲——这位华南理工毕业的东北姑娘,将成为他未来二十年的创业伙伴。
命运的齿轮在1990年代末开始转动。在成都的一场行业交流会上,王俊民、范秀莲遇到了技术天才郑伟。
这位沈阳药科大学高材生,当时已是康弘药业的核心研发骨干。三人迅速发现彼此的互补性:王俊民与范秀莲的销售网络,加上郑伟的研发实力,构成了完美的创业三角。
2000年7月,三人创立成都博瑞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(海思科前身),专注肠外营养注射液等仿制药。初次创业步履维艰,直到2007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契机出现。
当得知西藏康欣药业因亏损待售时,三人敏锐嗅到机遇:这家企业手握数十个药品批号,还有稀缺的生产资质。
“收购康欣是集团化的起点”,海思科官网如此定位这场收购。39岁的王俊民力排众议,带领团队完成关键一跃。
这场豪赌背后是破釜沉舟的勇气。收购前夜,三人甚至非法减资100万元注册资本以筹措资金,这一冒险举动后来成为上市路上的污点。
但历史证明,正是这场不被看好的收购,奠定了百亿帝国的根基。
NO.02
五年火速上市,资本市场的惊艳亮相
接手西藏康欣后,三剑客展开雷霆行动。他们利用西藏特殊的税收政策,累计获取近2亿元政府补助,同时重组产品线,聚焦肝胆疾病用药和特色抗感染药。
奇迹在一年内发生:2008年,这家上年还亏损54万的企业,竟实现营收3.59亿元,净利润1.95亿元,净利润率高达54.32%。业内哗然,“寄生企业”的质疑声四起。
王俊民团队不为所动。2011年,他们将公司更名为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完成资本化最关键一步。
2012年1月17日,深交所的钟声敲响——从收购到上市,仅用5年!上市首日市值76亿元,东北三剑客身家暴涨。
资本市场的认可是短暂的。上市后海思科陷入剧烈波动,2012-2020年间股价如过山车般起伏。质疑声再起:靠政府补助和仿制药能走多远?
王俊民在董事会上力排众议:“如果只做仿制药得过且过,政策一变就会断崖式下跌”。
其实早在2007年收购康欣时,他已埋下更大的棋局——那数十个药品批号和生产基地,正是创新药研发的起跳板。
NO.03
三次精准破局,从仿制药到“小恒瑞”
海思科的转型之路,堪称教科书级的三次精准破局。
第一次破局在2012年。上市仅两个月,王俊民重金挖来恒瑞医药前首席科学运营官邓炳初。这位顶尖科学家曾主导多个1.1类新药研发,他的加盟引发行业震动。
随后,多位恒瑞背景的研发骨干相继加盟,“小恒瑞”称号不胫而走。
第二次破局是战略聚焦。当同行沉迷仿制药红利时,海思科将资源倾注到麻醉镇痛、呼吸、肿瘤等四大领域。
2013年,核心项目环泊酚注射液启动临床,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静脉麻醉药,直接挑战垄断市场30年的进口药丙泊酚。
第三次破局在资本市场。2015年9月,王俊民个人斥资2.1亿元通过资管计划增持股票,创下控股股东增持纪录。“我们对创新药的信心,用真金白银证明”,他在公告中写道。
八载寒窗终不负。2020年12月,环泊酚注射液获批上市,打破外资垄断。这款创新药迅速成为现金奶牛:2023年销售收入8.5亿元,
占总营收25.32%,毛利率高达89.94%;2024年上半年占比升至30.66%,稳居产品线之首。更惊人的是研发管线——16个1类创新药进入临床,覆盖四大疾病领域。
2025年4月,公司宣布定增募资13.65亿元,其中9.65亿元投入新药研发。王俊民在路演中豪言:“三年内创新药占比将颠覆性提升”。
NO.04
藏地药王的商业哲学
607亿市值背后,是王俊民独特的创业哲学。第一层创业哲学:“三剑客”模式被商界奉为经典。王俊民(销售管理)、范秀莲(资本运作)、郑伟(研发)的黄金组合,
使海思科兼具市场敏锐度与技术壁垒。2023年胡润榜上,三人同时登榜西藏富豪榜,包揽首富和第三富。
政策红利与战略定力完美平衡。早期巧妙运用西藏政策获取研发资金,但从未沉迷补贴。2021年起,当集采政策重创仿制药企时,提前布局创新的海思科实现年线五连阳,市值翻倍。
第二层创业哲学:长期主义的极致践行。环泊酚研发耗时8年,期间承受巨大业绩压力。王俊民在2022年股东会上坦言:“创新药要耐得住寂寞,我们等得起”。
如今这套方法论正复制到16个在研新药中,其中肿瘤靶向药HSK31679被视为下一个爆点。
第三层创业哲学:教育意义不仅于此。57岁的王俊民仍保持技术敏锐度,2024年亲自参与美国FDA申报策略制定。从销售经理到科学家“翻译官”,他的转型本身就成为企业创新的最佳注脚。
结语:从雪域高原的亏损药厂,到市值607亿的医药巨擘,王俊民与伙伴们用18年书写了一段商业传奇。
这场始于39岁的豪赌,藏着创业最本真的密码:在绝境中看见资质背后的价值,在顺境时保持对创新的敬畏,让每个决策都扎根于长期主义的土壤。
西藏的税收红利是跳板而非终点,仿制药的利润是基石而非天花板,三位东北人的互补协作,则演绎了商业合伙的理想形态。当环泊酚的输液管里流淌着自主创新的血液,
这个故事早已超越财富叙事——它追问的是,每个时代的创业者,该如何在政策与市场、模仿与突破的夹缝中,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?
王俊民39岁时力排众议收购亏损药厂,甚至不惜非法减资筹措资金,你如何看待这种“破釜沉舟”的创业选择?
海思科“三剑客”(销售+资本+研发)的黄金组合持续20余年,你认为这种互补型创业团队最关键的维系密码是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